一、前言--宗教與人類
信仰,是對聖賢的主張,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,將其教導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;或者對鬼、妖、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,發起尊敬、畏怖、奉供的心。當信仰發展愈趨成熟,它變得更體系化,成為一個「宗教」 。從時間推前說起,人類出現在三百萬年前,單純依著生存天性生活時,並沒有抽象的神的觀念。腦的演化,使人類的抽象思惟能力增長,人們開始思惟周遭發生的現象,並在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下,促使宗教的產生,這是在大約西元前三萬年至一萬年的中石器時代後期,或更晚些的事。
宗教之所以為宗教,它的價值在安定人的身心,使之朝向一個設定的、屬於正面的善境界。直到今日,各個宗教起起落落,人們不曾斷絕過對它的依賴,這是因為宗教不僅承擔對世界現象的解釋,還有道德教育的功能,並提供了心靈寄託和身心體驗等的需求。從今日宗教活動的取向來看,與其說宗教是一種人與神或神秘力量的關係,倒不如說它更積極的教育了眾人。宗教對人類有思想與行為上的影響,若宗教是不具正確知見,甚至引導人們做出不適宜的行為,那麼,對個人、社會少則無利益,多則釀成禍害。反之,一個好的宗教,能夠安定、昇華個人身心品質,進而為社會帶來良善風氣,令國家進步。
本文以宗教意義為本懷,全球問題為出發點,說明佛教對現今個人、社會、國家的價值與影響。
二、全球問題從心化解
現時代存在的全球問題,引起人心的不安與警覺意識,種種應對改善的方法,成為人類關心的課題。這些問題含括了全球性與區域性,諸如地球暖化、溫室效應、能源危機、環境破壞,經濟泡沫 、經濟兩極化 ,戰爭、恐怖事件,貧窮、糧食短缺、流行病、人口增長、老齡化……等,不論是環境、經濟、政治或社會問題,都或大或小從不同領域裡,影響身處各階層人們。在小環境(人類本身)與大環境(社會、國家)都不安穩的情況下,人們渴望獲得幫助,以消解內心的恐慌,以及外界的不安定!佛教對人類而言,提供了一條拯救身心的道路,也正因為如此,使它能流傳至今,並為人們所重視。
佛教對人的需求與影響,包含了對個人與社會,甚至國家。對個人來說,有正面啟發效用,引導人們行善止惡、修心養性;對社會來說,有濟世救人,教育大眾的功能;對國家來說,由於前兩者的作用,水到渠成的建立起正面影響。前兩者,是從自利的心靈安頓,與利他的濟度行為,第三者,是圓滿的呈現。
三、深入個人內心安頓
有人說:「佛教是社會安定的力量!」這種力量來自何處?來自佛法著重於對「心」的教導,經由個人本身的修持,便會產生力量,安定人心。另外,以佛法的觀念教導他人,亦可安頓他人。以下舉就數點說明。
1. 生死過渡的安頓
佛教協助處理往生法事,安頓了亡者與生者的身心。在明末清初的佛教,著重為亡者超度,被評為「死人佛教」 ,這種過之的情況雖屬弊病,但其安定人心的效果,卻是個不爭的事實。不論是對往生親人難捨的情懷,或者對亡者的畏懼,加上中國人祭拜祖先的習俗,都讓社會大眾對於「超度」一事,抱持重視的態度,這可以從每年七月佛教的超度法會,人們積極參與的盛況感受到。
2. 人生的終極關懷
從第一點看來,佛教似著重在處理亡者事務,忽略了生者,然而,真正的佛法是具有人間性、教化性的。在過去,為了導正大眾對佛教處理亡事的印象,太虛大師提出「人生佛教」,以「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現實」作為中心思想。 關注重點在於人生,超越了重視佛教「入世」的精神。 近年來更有法鼓山推行大關懷教育,具體踐行人生安頓,以人一生每一階段與層面的需求,做應當的回應。 蓮花基金會 在「臨終關懷」 的推廣與實踐上,也極為積極。此外,對於有出世精神的眾生,不論是聲聞或菩薩根性,佛法都提供了次第的實修方法。
3. 善惡道德的教育
佛教以佛陀的教育,作為行為準則,具體的內容條例,即由戒律來顯示,引導人們以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的正當觀念來生活。人性之中,有名為「慚愧」的善法,如果做了惡事,心裡會有包袱,感到對不起自他;另外,也有名為「精勤」的上進、向善心,趨使人行善。人們在行善時,內心獲得滿足,便生起歡喜,也從中建立起對自己存在的價值感。學習判別善惡是第一步,而後若作惡則教以懺悔,目的在安心,且下決心不再犯;若作善則告以功德,肯定其作為,並鼓勵繼續努力。佛教為了傳達正確的思想,興辦教育,開佛學課程、佛學營,創立佛學社,發行佛學刊物,更有監獄教化……等,以種種方便來實行。
4. 三世間的價值觀
人們會對所處世界產生好奇與探索,並想知道它的運作模式與種種內容。對於這個世界的解釋,依《華嚴經探玄記》所說:「世者是時,間者是中,時中顯現,故云世間。世間不同,有其三種:一器世間,為所依處;二智正覺世間,為能化主;三眾生世間,為所化機。」 佛教將世界分為三種,所謂器世間、智正覺世間、有情世間。「器世間」指的是非生命,諸如各世界、星球、星辰、山、河、大地等,是眾生所依止的地方;「智正覺世間」指的是超越三界的諸佛菩薩及其世界,佛菩薩是能度化眾生的人;「眾生世間」指的是所有感覺、意識的生命,例如人類、動物、昆蟲等,是佛菩薩所度化的對象。 關於世界觀的描述經典,可參見《長阿含》的《大樓炭經》第一品、《起世經》第一品、《起世因本經》等。
三世間有共通的運行軌則--因緣法,正所謂「法不孤起,杖境方生」 。每種現象的發生,都是倚靠多種因素,而能生成,也絕無單因單緣就可成就的事。但事實上,眾生難以看清這一點,認為自己所見到的就是全部,將某事的發生,怪罪於某一種因素,不清楚它是聚合而來;也認為每一個現象都是真實的,無法體認它們起滅、離合的無實體的本質,所以執取、放不下。
三世間也有各自偏重的軌則。「器世間」的成立,由「心」而來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云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」 這說明了我們所遭遇的環境如何,是由心造作而來,是自己能決定的。智正覺世間是佛菩薩的境界,證實了修行目的地的真實性。有情世間的運行,依賴的是業 ,由於業的力量牽引,從而有因果報應、輪迴,展現了「能變」的性質,也就是修行的可能性。
5. 小結--佛法以心為起點
佛法所重視的含括身心二方面,但最認為偏重在心,這是因為「心」是一個起點!身行為的發起,必須有「心」動念為前提,才能發生,再者,人的觀念、思想也出自心,所以佛法所偏重的,不得不說是心了,也就因為這樣,心的安頓與教育,是首先要認識的。
四、社會互動外在安住
宗教不只偏重心靈的增長,對於身體力行的部分,也是少不了的,尤其佛教團體走入社會的事實,更與社會產生互動,影響也愈加顯著。數點說明如下。
1. 校園教育
佛教興辦佛教大學、佛教學院、佛學營、大專佛學社、兒童讀經班、靜思語教學……等,以佛法的精神,設定特定對象的課程與活動,以教育深入人心,引導人們親近佛法,學習正當的身心行為。
2. 職場管理
此項目屬於職場生活的範疇,占有人們生活中一大區塊,只要是入社會工作的人們,甚至學生打工,都含括其中。當企業、公司的運作,以佛法的觀念、共修儀式應用其中,人心得安穩、團體有共識,工作的協調性、合作性,待人處事上都會有所增上。對於個人本身,以及職場氣氛、工作效率,都帶來正面的效益。以佛法深入職場的單位,是可見的。雖然這樣功能,不限於佛法能達成,但其個人經驗感受與細膩性、質感,都會不同。
3. 對治宣導
當社會某一負面現象發生時,政府或民間單位,會以一系列的宣導活動,期望改善這種現況。佛教的回應,是以佛法的角度,作正面宣導或引導反思,並非袖手旁觀。這顯示了佛教對社會現象的重視,並且以積極的態度來支持善法的發展,協助推行。例如:反毒運動、反墮胎宣導、自殺防治、對死刑態度的省思……等。
4. 慈善公益
佛教團體在慈善公益這個領域的發展,不論是型態面向,或者發起興辦的單位,愈來愈多,舉如賑災、救難、濟貧、義診、照顧孤苦、獎勵學子、養老幼育……等,多不勝數。這都是出於慈悲心--給眾生快樂,拔除其苦難,以及因應社會的需求而發展出來的,令每一位受助者,都能獲得當下的安住。
5. 環境教育
由於人類過度使用地球資源,使環境受到破壞、汙染,釀成災害,進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健康,甚至衍生全球十大環境問題 。這是因為人們缺乏生物與環境互生互存的概念,自然缺乏護衛的使命與警覺。1972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,召開「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」是環境問題最早受國際重視的開端,「人類環境宣言」也在當時發表通過。 台灣於今年6月通過《環境教育法》,預定明年6月實行,目的是為了「推動環境教育,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,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,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、尊重生命、促進社會正義,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,以達到永續發展」。
環境教育如此重要,那麼,佛教做了些什麼?佛法教導了緣起、慈悲、智慧。緣起法在體認世間一切共生共存,互相依賴的道理,每個人的一舉一動,都將對他人、環境構成影響。由此明白應謹慎於自己的行為,珍惜當前能受用的事物。慈悲在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對於世間一切心存與樂拔苦,便有護生的舉動,不做出傷害環境的事。智慧能夠圓滿所作,例如勤儉、護生的行為,要做得合宜,尤其護生要有專業領域的知識,並可詢問相關單位,才不致於做出類似買物放生,或放錯地點的反效果的行為。事實上,一個遵循佛法而行的人,內心自有善惡的衡量準則,讓人行善、止惡,對於環保行為的節能減碳、生態保育、綠化環境等,能夠自己實行,也教他人實踐。
6. 小結--宗教與法律
以上數點,是佛教與社會的互動情形,二者有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。社會的運行須有一套規則以遵循,才能井然有序,並保護所有人民的生命、權益。「宗教與法律是維繫社會的兩種基本手段,宗教對法律影響觸及制度、價值層面。」 對社會而言,宗教是緊扣而不得缺少的。佛教與社會、國家的互動,是以心(能夠體認緣起,發展慈悲、智慧)為出發點而能建立,外相表現是律儀,它來自戒律的作用,是以能與法律如同車輛的兩輪,維繫社會的平衡。雖然有學者認為隨著科學的發展,人們就越不需要宗教,但是科學所能處理的領域有限,對於人的根本煩惱、痛苦無法解決,也無法安定人心。
此處值得一提的是「對待戒律的態度」。戒律,總括了身心的護衛,它的功能在「教育」,這是極可發展的領域,形式則以「限制行為」來表現。但由於人們對戒律不了解,認為那是一種束縛自己的條規,令人聞之怯步,也沒有嘗試去接觸、了解的意願,這是很可惜的,也是實行戒律者必須覺察的一大課題--由於不熟悉而錯解了持戒真義,令旁觀者誤解。
五、國家軟實力的建構
如果將佛教對個人,乃至社會的貢獻與功能延展,可以推及對國家的影響。有一個衡量準則,能展現一個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,那就是「軟實力(Soft Power)」 。
「軟實力」一詞,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‧奈(Joseph Nye)在1980年所提出的概念。軟實力是相對於硬實力而說,在國際關係中,國家以這二方面的勢力,來完成國家政策目標。硬實力指政治、經濟、軍事上的實力,它的力量來自「壓制」;而軟實力指在制度、文化、價值觀上的優越性或道德性,展現的是有說服性的「吸引力」。一個國家的發展,必須軟硬兼具,才值得稱為先進國家,也能真正利益國民,受到國際認同。軟實力可說是近三十年來才被加以重視,其生成來自人民的價值觀與道德,加上社會的文化、制度。佛教對國家軟實力的意義,除了上述佛教對個人的身心安頓,以及與社會的互動、影響外,還有佛教具強大適應力與彈性的特質。這種特質使佛教在傳入世界各地時,能以融入異文化的軟性姿態,達成教育功能,同時豐富當地文化,帶來明朗的生機。這三點得以支持佛教的存在與推展,是發展軟實力的一大助緣!
六、結語--穩足步向前
佛教對於現時代確實有正面影響,及存在的必要性,它所兼顧的,是全方位對心的教育,對身的安定,以及對生存大環境的照護。不論是全球問題的人類恐慌,或者日常小事的紛擾,都有消解的妙方。其可貴在於善巧順應需求,作出適當的支持,世間化但不世俗,深入人心底層渴求安定的期盼,廣出條條大道,指引各類不同需求的人們方向與目標。
儘管佛教在過去與今日,都有願意修持的行者,有僧眾發願傳續佛法,有居士護持成就,今天才得以有這樣的成果展現;但,佛教未來要走路還很長,對個人、對世間的關懷,也將持續下去。精勤的用心與不斷的努力,讓佛教成長、茁壯,是我們共同的使命!
參考資料
實叉難陀譯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T10, no. 279。
釋法藏。《華嚴經探玄記》。T35, no. 1733。
內政部編(1995)。《宗教論述專輯第二輯--社會教化篇》。台北:內政部。
吳清山、林天佑,《教育研究月刊》185,137頁。
安修?Lee(2005),《宗教的故事》,台中:好讀,頁12-13。
印順文教基金會(1998),《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光碟版》,新竹:印順文教。
世界佛教論壇(2009)。《佛教的慈善關懷》。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。北京: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。
世界佛教論壇(2009)。《佛教的心靈環保》。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。北京: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。
任繼愈(1998),《宗教大辭典》,上海:辭書。
藍吉富主編(1994),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,台南: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。
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(1997),《佛光大辭典光碟版》。高雄:佛光文化。
釋聖嚴等。《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》。台北:法鼓文化。
釋理證(2008),〈緬懷太虛大師悲願,弘揚人間佛教思想〉,《潮音永輝--紀念太虛大師示寂60周年文集》,北京:宗教文化,頁185-190。
〈中華經濟研究院〉。www.cier.edu.tw/site/cier/public/data/2-3.pdf。
〈今日新聞網〉。http://www.nownews.com/。
〈台北縣立中平國民中學〉http://www.cpjh.tpc.edu.tw/。
〈法鼓山全球資訊網〉。http://www.ddm.org.tw/。
〈國家永續發展會議〉。http://60.248.4.115/NCSD/category/home.htm。
〈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〉。http://content.edu.tw/。
〈維基百科〉。http://zh.wikipedia.org。
〈環境資訊中心〉。http://e-info.org.tw/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