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佛寺常常聽到親切和藹法師說:「菩薩您好,阿彌陀佛!」,當下猶如清淨的甘露水滋潤喉嚨,也在心靈種下善因。不請之友,主動關心別人,向來是法師的優良特色,也曾看過法師的「金剛怒」,但不看法師的過失,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!從我懵懵懂懂的青春,發現經營一個寺院,需要菩薩義工;成立佛教大學、佛教醫院也需要菩薩義工;乃至弘法利生更需要菩薩義工。
五濁惡世,有苦有樂、有得有失、有生有死、有煩惱有菩提,佛陀弟子有出家眾與在家眾,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之道,諸佛於因地行菩薩道,起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誓願,為無量永劫積功累德以建立之莊嚴清淨世界。釋迦牟尼佛在娑婆(梵語娑婆,華言能忍。謂其土之人,堪能忍受眾苦也。)世界示現成佛,偉大在於穢土是難行的,釋迦牟尼佛穢土修行成佛,為十方諸佛之所稱讚。如《阿彌陀經》中說:「彼諸佛等,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,而作是言:釋迦牟尼佛,能為甚難希有之事,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,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中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可見,發大慈心、大悲心、大智心、大行心、大願心,是發心當義工菩薩的核心要素,也是邁入成佛之道。
常常聽到「菩薩心腸」,但是沒聽過「佛心腸」?因為很多人誤解佛是如如不動,《金剛經》云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但是《法華經普門品》云:「善男子!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其實,不是佛不慈悲不救度眾生,而是佛要眾生找回「自性佛」的力量,但凡夫眾生往往根機不夠,力量單薄,無法體悟到佛的境界,菩薩不得不示現要伸出援手、尋聲救苦、千處祈求千處應。
義工的修行境界要達到菩薩的果位比較困難,怎麼說呢?義工是有能力限制,不是全方位,不能像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?當義工的發心和目的不是為了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它只是藉由行六度波羅蜜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)而到彼岸,現代很多發心當義工的人,常常乎略家庭生活,把寺院道場當第一,家庭經濟擺第二,結果造成家人對佛教的反感和誤解,《優婆塞戒經卷第五》提到「若先不能供養父母,惱其妻子奴婢,困苦而布施者,是名惡人。是假名施,不名義施。如是施者,名無憐愍,不知恩報。是人未來雖得財寶,常失不集,不能出用,身多病苦。」所以家庭生活也是一個「道場」,轉換個心境,對父母如同對法師一樣恭敬;對夫妻如同對師兄師姐一樣客氣;對子女如同對小師兄小師妹一樣關懷,這樣家庭一定是溫暖幸福之家。
這些年來,自己感觸到「教育和大眾傳播」的重要性,教育是良心事業,但是有多少人能站在盡心盡責的立場,貢獻教育呢?有多少「官場現形記」的故事一再重演?媒體濫用自由,報導一些八卦新聞,對社會大眾無利益,為了改變整個社會風氣的亂象,不要一打開電視臺就是「殺、盜、淫、妄」的畫面,要創造一股「祥和歡喜」穩定人心的客廳道場,請記得收看「佛教衛視」,很多菩薩義工們默默不為人知的服務貢獻,那一點一滴的付出,都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。
先把自己的家庭照顧好,行有餘力可以加入慈善團體,一起行善,廣結善緣,互相幫忙,感動的世界,永遠令人印象深刻,尊重不同宗教領域,不分基督徒、天主教徒、佛教徒,因為「做任何一件善事,只要事先想清楚,肯定它的意義,就當不間斷全力以赴!」,結合大家的信仰力量,虛懷若谷,樂於服務他人,建立正確的人生觀,點燃生命的無限光與熱,人生有希望、未來,替下一代做好模範榜樣,世代流傳不朽。
筆者當義工有四點心得感想,如下:
(一)、《正法念處經》云:「心能造作一切業,由心故有一切果,如是種種諸心行,能得種種諸果報。」所以大家發心為眾服務當義工,即是學「菩薩道」的精神,但是要福慧雙修,不能偏一邊。
(二)、家庭教育做起,父母以身作則:父母必須好好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,不能表裡不一,在寺院當義工就謙虛待人、和和氣氣;回到家裡就大發雷霆、狂風暴雨。應該視家庭如同「寺院道場」,大家都是彌勒菩薩,歡歡喜喜笑哈哈!
(三)、風吹雨打都不怕,只怕退失道心:很多佛教徒,發心當義工,布施金錢,出錢出力,人生稍微不如意,全部怪罪「佛菩薩」不靈驗?卻不會反省自己,孟子也說:「天將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」佛家也說:「隨緣消舊業」,所以不可怨天尤人,面對境界的考驗時,順境逆境都要虛心接受。
(四)、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:學佛人除了孝順父母外,還有師長、社會、國家及三寶的恩德,並且進一步感恩、報恩;多少人間活生生的地獄、多少受苦受難的可憐眾生、地獄道、惡鬼道、畜牲道等眾生,都需要我們透過佛法的功德回向給他們,早日離苦得樂,也早日學佛成佛。
|